项目,如同一股清流,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她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创业项目,更是一份对家乡非遗美食的深情,以及一位女性创业者用科技赋能传统的坚定实践。
“我的创业灵感,源于对家乡非遗美食的深厚感情。”侯秋云是地地道道的兴化人,兴化鱼圆这门手艺,在她的家族中已传承三代。谈起创业初衷,她分享了一个瞬间:“有一次看到爷爷做鱼圆,因为保质期极短,只能在当地销售,我深感遗憾。那时我就想:一定要让这好东西被更多人看见。”
正是这个朴素的愿望,推动着从事食品加工与贸易15年的她,毅然跨界,投身到将传统鱼圆工业化的创业征程中。她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我们致力于将非遗美食兴化鱼圆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化,在无任何添加的前提下,将保质期从一天延长至一年,让传统味道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将一道鲜嫩的水产美味保质期延长至一年,且不添加防腐剂,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成为了侯秋云创业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技术攻坚初期,如何平衡传统口感与现代化量产”,侯秋云回忆道。为了复刻并留住那份“鲜、嫩、弹、滑”的传统口感,同时实现工业化生产,她的团队经历了上百次反复实验。最终,他们成功研发并应用了-180℃速冻锁鲜技术和无酶添加凝胶增强技术,一举攻克了即食鱼圆的储运难题。
技术上的独占性,构成了项目的核心壁垒。侯秋云介绍:“我们的核心壁垒在于技术独占性,拥有无添加保鲜技术及全产业链控制能力,从源头养殖到终端销售全程可控,确保了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优势。”
不仅如此,数字化也为这个传统美食注入了现代灵魂。在生产线上,她们深层次地融合了工业互联网和智能控温技术。“通过传感器监控温度曲线,结合大数据优化工艺参数,使产品合格率从80%提高到了95%。”
当技术瓶颈被突破,市场给予了最热烈的回应。谈及创业至今最大的成就感,侯秋云的眼中闪着光:“是看见我们的产品进入了盒马、清华、北大等高端商超和高校食堂。”
这份成就感,不仅仅来自于市场的认可,更来自于项目带来的社会价值。她补充道,项目已实实在在地 “带动了2000多户农户增收和60多个就业岗位,并帮扶了2个经济薄弱村。在拼多多平台上更是做到了细分品类TOP1。侯秋云用行动践行着她的初心:“让产品的市场价值,赋能乡村发展,与乡亲们共享成果。”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侯秋云也坦言在资源对接初期曾因性别而被低估。但她从不认为这是一种劣势。“我认为女性坚韧的特质是优势。”她选择的方式是“用数据和成果说话”,用技术、专利和市场反馈,一步步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与尊重。
在她看来,大赛打造的“女性创业社群”是一个宝贵的能量场。“我从其他姐妹身上学到了柔韧并济的智慧。”她动情地分享,“大家共享资源,共度困境,这种支持不仅是情感的慰藉,更是实实在在的成长加速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本次大赛首次拓展至沿沪宁地区,对于身处江苏兴化的侯秋云而言,这无疑是重大的战略机遇。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战略为咱们提供了跨区域产业链协同的契机。”她计划借助该区域发达的物流网络拓展长三角市场,并热情参加区域标准共建,立志“将兴化鱼圆打造为沿沪宁美食文化名片”。
大赛提供的“专班对接”机制,让她切身感受到了协同的便利。“通过专班对接,我们快速了解了普陀区的食品产业政策,这种高效的跨市场协同减少了初创者跑断腿的痛点。”普陀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食品产业配套也深深吸引了她,尤其那“一站式政务服务,能帮助像我们这样的科技公司快速落地。”
回顾整个参赛历程,导师一对一辅导让她受益匪浅。“食品领域专家针对我们的供应链痛点提出了数字化改造建议,优化了库存周转率,这种实战指导远胜于纸上谈兵”。而“菁英好物市集”的直播试水,则让研发直接对话市场,“这种前店后厂模式让研发更贴近市场,极大地降低了试错成本。”
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侯秋云想对正在或准备创业的女生朋友分享她的心得:“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别怕慢,但要稳”。她建议,一要找到热爱与市场的结合点;二要善用女性的共情力,构建有温度的团队;三要主动链接生态,避免单打独斗。她最后坚定而温暖地说道:“我们大家都希望所有女性同胞能够抱团取暖。”
从兴化走向全国,侯秋云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她的蓝图里,未来还将新增生产线、开拓出口资质、签约头部直播间、甚至打造鱼圆文化博物馆。这位用科技守护传统的女性创业者,正如同她手中那颗颗圆润的鱼圆,看似柔软,却内蕴劲道,在沿沪宁这条蒸蒸日上的创新带上,稳步跑向更远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