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3月30日(记者罗世伟 实习记者陈宇婷)3月29日至30日,“壮美广西·粤享优品”产销对接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步行街举行。此次活动以推动广西优质农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集中展销、现场直播、供需对接等形式,深化粤桂两地产业协作,推动农业合作从“输血”走向“造血”。
本次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粤桂协作工作队和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广东区域协作消费帮扶产品交易中心、广东省南方名牌农产品推进中心、广东泰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协办方包括中国县域博览会组委会、广西粤桂产业协作促进会。同时获得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两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及广州市越秀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等多方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协会搭台、企业唱戏”的协作生态。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粤桂协作工作队领队熊瑛及广西驻广州办事处、粤桂两省(区)农业农村厅等相关的单位和部门领导、地市领导和来宾,参办的各地企业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以及直播网红代表等共200人参加了开幕仪式。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县域博览会执行主任、广东区域协作消费帮扶产品交易中心运营副组长陈兰芬主持了活动开幕式。
自1996年粤桂协作机制启动以来,双方从扶贫协作逐步迈入乡村振兴新阶段。
开幕式上,有关领导表示,粤桂协作以产销对接为纽带,推动“桂品出乡”“粤品入桂”,既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也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协作从单向帮扶走向双向互济,从资产金额的投入迈向产业协同,合作伙伴关系日趋紧密。
为进一步提升协作成效,两地正探索构建品质衡量准则共享、物流设施共建、电商人才共育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协作制度化、可持续。主办方介绍,本次参展农产品中,深加工类比例超过六成,展现了广西农业正加速向品牌化、高的附加价值方向转型升级。
“在帮扶政策支持下,我们获得了交流合作、产业园招商引资等机会,还把市场经验带回家乡,反哺家乡。”百色市政协委员、“三街红姐坊”品牌创始人李卫红在接受央广网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目前企业已在百色建设了十余条生产线,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广州市民主动与身着民族服饰的百色市展销商合影(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陈宇婷 摄)
沿着北京路步行街,瑶族服饰演绎的茶艺表演、五色糯米饭的香气、桂花酱的清甜,让市民现场感受到地道的广西风味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活动设有42个主题展位,集中展示广西14个地市的特色农产品,包括荔浦芋头、六堡茶、茉莉花制品等,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选购。
在百色芒果展区,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农业农村局区域协作办工作人员姜玮正在向市民推销金黄的芒果。“当天上午,田东县一家农企与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商业市场达成了800万元的芒果购销协议。”姜玮介绍,田东县已参与粤桂协作近十年,每年向广东输送大量芒果、甘蔗、土鸡蛋等农产品,年收益达1.56亿元。
展销现场还设置壮族歌圩、岭南饮食技艺展示等互动环节,线下展销与线上直播同步展开,让“舌尖上的广西”走进湾区家庭。
“昨天还在山里挖笋,今天就在广州卖货。”央广网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广西黑马当先(金秀)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瑶族展销商身着民族服饰,一边面对镜头直播,一边热情推介,账号线上粉丝已突破万名。
为推动广西优质农产品更高效进入大湾区市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活动现场推出“粤桂优农”广西蔬菜、柑橘、茶叶采购导图,并通过“粤桂优农产销服务平台”上线导购服务,实现产销精准匹配。
江楠集团采购商代表表示,在广东“12221”市场体系框架下,双方形成数字化对接方案,有效提升了商贸洽谈效率。
首衡集团采购商代表认为,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承担社会责任,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县博会、交易中心的合作,一同推动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本次活动还搭建“消费帮扶+县域优品+粤桂优农”三位一体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京东集团代表表示,将发挥电商渠道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效率,把供应链能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缩短“田间到餐桌”的路径。
面对消费市场一直在升级,主办方在本次活动中实施“三证一码”准入制度,引入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驻场,建立全流程产品追溯机制。主办方人员介绍,这一标准化体系不仅增强消费信心,也推动农业提质升级,为打造高质量“菜篮子”奠定基础。
29 日下午,“广西优质农产品走进交易中心活动”在广东区域协作消费帮扶产品交易中心举行。
与会人员实地调研交易中心后,围绕产销对接展开座谈交流。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督查专员韦浩、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黄立群先后发言。
座谈会上,来自广西14个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粤桂协作工作队领导、中国县域博览会组委会代表、广东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广西农产品生产企业代表以及大湾区农产品采购商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拓展湾区市场、优化供需对接、推动农业发展等议题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