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对“碳纳米管”这个名词还感到陌生时,弓晓晶已经在这个小众材料领域深耕了十五年。如今,她正带领团队,用单壁碳纳米管这把“钥匙”,打开新能源、半导体等千亿级市场的大门。“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我们的产品被卖出去的那一刻,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位女科学家对技术价值最真诚的诠释。
从实验室的克级制备到产业化百吨级量产,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原来我们只需要懂材料机理,研究它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特性就足够了。但产业化则涉及设备、机械、管理、金融融资等方方面面。”弓晓晶坦言,跨界学习成为她创业路上最大的挑战之一。
然而,这位深耕基础研究多年的科学家,用她特有的韧性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如果你一直抱有一个愿意长期学习的心态,那我觉得挑战也是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团队最终突破了技术瓶颈,独创出”无氢安全配方化学气相法”。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不仅在于解决了传统工艺的安全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在高端碳纳米管制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传统的化学气相法需要大量使用氢气,存在严重安全风险隐患。我们的无氢配方不仅更安全,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产品一致性更好。”弓晓晶解释道。
在团队建设上,弓晓晶有着独特的理念:“要形成自己的核心团队,形成自己的核心客户,来使得我们从始至终处在行业的第一梯队。”她特别注重培养团队的创新能力,“我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宝贵的经验。”
弓晓晶的团队堪称“六边形”。核心成员涵盖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背景,在各自领域都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队伍。
这种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让团队从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近期,团队在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化工艺上取得新的突破,产品纯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也可以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弓晓晶说。
参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创享菁英”邀请赛,让弓晓晶深切感受到了平台赋能的力量。大赛的导师辅导机制,为技术出身的她提供了宝贵的商业思维训练。“老师们会从更专业的角度、更高的站位,对我们的商业计划书、内容乃至认知方面做沟通和提升,为项目的产业化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大赛提供的资源对接平台,让她看到了小众材料的广阔前景。“通过参赛,我们结识了不相同的领域的客户、投资人,获得了很多上下游的链接、资源资金的链接。”这些连接,正是一个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最需要的支撑体系。
“一个地方的活力肯定还是以企业、实体经济为支撑的,普陀区给予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地区示范作用。”弓晓晶对普陀区的创业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陀区将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致力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为像弓晓晶这样的高端技术创业者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此外,打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更为单壁碳纳米管这样的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独特机遇。得益于创新带构建的产业化通路,技术创新得以跨越从样品到产品的“死亡谷”,迅速嵌入产业生态,实现价值转化。
特别让她感到暖心的是普陀区妇联对女性创业者的支持。“她们不仅是政策的传递者,更是创业路上的同行者。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娘家式”的服务,让弓晓晶感受到普陀区对女性创业者的特别关爱。
展望前路,弓晓晶的眼中闪烁着科学家特有的执着与企业家必需的务实。在她看来,单壁碳纳米管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更是支撑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基石。“随着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起的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会慢慢的大。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持续创新,为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材料支撑。”
“人生只有一次。既然已经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就要全力以赴,不必犹豫。”这是弓晓晶对创业姐妹的寄语,也是她自己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在这个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材料科学领域,她用扎实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让世界听到了新材料界的“她声音”。



